從特醫食品視角審視功能食品的開發
2024-11-29
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,是指為滿足進食受限、消化吸收障礙、代謝紊亂或者特定疾病狀態人群對營養素或者膳食的特殊需要,專門加工配制而成的配方食品,包括適用于0月齡至12月齡的特殊醫學用途嬰兒配方食品和適用于1歲以上人群的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。在使用上,特醫食品不能作為藥品使用,不能代替藥物進行治療,需要在醫生或者臨床營養師的指導下選擇食用。對于特殊人群來說,特醫食品幾乎是“剛性”需求。
以苯丙酮尿癥為例,苯丙酮尿癥(PKU)是一種常見的氨基酸代謝病,是由于苯丙氨酸(PA)代謝途徑中的酶缺陷,使得苯丙氨酸不能轉變成為酪氨酸,導致苯丙氨酸及其酮酸蓄積,并從尿中大量排出。患病群體如果不及時進行干預,會出現生長發育緩慢、神經系統異常、智力發育遲緩等危害。而這種疾病用藥物是無法治愈的,采用低苯丙氨酸飲食療法則是更為理想的選擇。1957年,全球誕生的首例特醫食品,就是用于苯丙酮尿癥的膳食治療。
當然,像苯丙酮尿癥特醫食品的分類較為多樣化,《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通則》將特醫食品分為全營養配方食品、特定全營養配方食品和非全營養配方食品三類。在相關的配方食品中,無論是針對像苯丙酮尿癥這種遺傳導致的疾病,或者是針對消化障礙等常見問題,特醫食品都是經過了科學的驗證和配比。特醫食品雖然屬于食品類別,但發揮的作用卻是常規食品無法比擬的,這也是特醫食品受到廣泛關注的原因之一。
功能配料同樣追求“靶向性”
“吃得健康”成為全民共識。有數據顯示,全球93%的受訪者表示期望在飲食方面能更加健康。其中,高達59%的美國受訪者表示正在主動采取積極的措施來管理自己的健康;同時我國也有88%受訪者將“保持身體健康”列為生活中最關注的問題。
對于普通的消費者而言,除了極為特殊的需求(苯丙酮尿癥),功能食品似乎更貼合消費者的需求。因此,功能食品在全球市場都表現出持續的增長態勢。《中國營養健康食品行業藍皮書》顯示,截止到2022年,中國營養健康食品行業規模已經達到5,885億元,預計行業規模在2027年將超過8,000億元。
功能食品是一個較為寬泛的類別,是具有特定營養保健功能的食品的集合,既包括需要經過審批具有定向保健功能的保健食品,也包括具有相似功能調節作用的特定食品,比如運動營養食品、老年食品以及部分普通食品等。隨著消費者健康需求及認知的不斷提升,對功能食品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,即在法規框架內提供更具針對性的功能產品。
常見健康問題的產品開發策略
功能食品的開發大致有幾個策略:一是通過官方審批途徑進行備案或審批。我國的保健食品(注冊)、歐盟的新型食品、韓國健康食品、日本特定保健用食品等。該途徑通過的產品往往具有顯著的功能性,但產品審批周期較長、研發成本較高,產品親民度較低;二是采用具有官方認定功能原料開發的產品,比如我國的保健食品(備案)、日本功能性標示食品、美國的膳食補充劑等。該類產品具有一定的功能性,企業研發成本較低,市場流通較快;三是采用廣泛使用的具有潛在功能性原料而制成的食品,該類食品以功能性原料為核心賣點,比如我國的新食品原料、藥食同源物質,韓國的健康功能食品原料等。該類產品的受眾較為廣泛,且能夠融入日常食品中,是當今功能市場的明星產品。
通過功能食品的矩陣也可以窺見當下功能食品的主要開發方向。首先,明確產品定位與消費群體。《2024中國功能食品消費者洞察報告》指出,消費者在進行購買決策時首先關注的是功效和成分,其次是價格和原材料。而在關注的功能方面,腸胃健康(46.6%)是消費者關注率最高的類別,再依次是免疫健康(42.9%)、體重管理(30%)、睡眠健康(27.5%)和口服美容(25.1)。開發者應根據自身生產條件確定開發方向,將產品與既定消費群體需求進行深度捆綁。
其次,需要選用法規認可的原材料。食品是以安全為基礎,如果沒有得到法規的認可,即便再好的原材料也難以惠及消費者,并且大幅提升了企業的成本。因此,想要更快的讓產品變現,功能原料的選用是重點之一。當然,我們并不是說創新不重要,至少在目前全球的食品法規體系下,安全都是產品上市的底線。誰能耐住“寂寞”,率先將原料“扶正”,誰就有了先發優勢;
第三,產品工藝及創新是關鍵。同樣的食品原料,誰能通過更優的工藝或手段,實現更理想的功能,誰就能夠沖破市場的枷鎖,占領市場的橋頭堡。以益生菌為例,目前市場上選用的益生菌種類都是法規允許的菌種,當市場還在拼活菌數量、種類、包埋技術的時候,有些企業已經開始了功能菌株的篩選,并形成專利。在以功能為導向的益生菌行業,專利菌株已經占了先機。該環節也是功能食品開發的難點,需要確定食物成分和健康效益之間的關系,并有效論證食物成分的功效并確定達到理想功效的攝入量。